期刊影响因子,本身是图书馆界为了评估期刊产出成果的一个指标,是对一个期刊的整体评价,但是却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对于一篇文章的评价,甚至被用于对于文章的作者进行评价的指标。长时间以来,对于这一不合理现象,出版界和图书馆界有很多专家提出反对意见。随着近期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对于这一话题的关注度变得很高。本文对于近期的重要资讯进行了整理如下。
7月11日,Thomson Reuters集团在其官网发布消息,宣布将知识产权业务和科学信息业务(IP & Science)以 35.5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 Onex Corp 和霸菱亚洲投资(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这件事情迅速在国内的图书馆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同时,对于SCI等引文指标的关注,也导致了对于JIF(Journal Impact Factors)-期刊影响因子的更多讨论。
而恰恰在这之前两天的7月8日,Natur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Beat it, impact factor! Publishing elite turns against controversial metric。该文章介绍,当前社会上和主要期刊的资深专家们都不赞成过分强调期刊影响因子,甚至都不应该再提到这个概念。
另一则来自美国微生物学会的一篇评论文章,更加促进了人们反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情绪。该文章声称,将从该学会所有期刊和网站中,以及所有市场宣传和广告中避免提到期刊影响因子。
研究者们认为,不谈完全从行业里面消除期刊影响因子的指标,就是消除这些指标的影响也要花上好长的一段时间才行。也有研究者则认为,完全放弃期刊影响因子的想法也应该被谨慎对待,并提出了引用分布的新方法。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7月5日的一篇论文, A simple proposal for the publication of journal citation distributions,对于这一新的方法进行了介绍。